常見災害介紹

颱洪災害環境背景介紹

(一)災害環境背景

台灣位於北太平洋西部颱風路徑上,因此常受到颱洪災害的威脅與侵襲,加之台灣地區地形複雜,颱風的路徑種類繁多,所以當受到颱風侵襲時,各地承受的強度除了與颱風本身的強度外,也與當地的地形、高度影響颱風路徑有關。嘉義市位於北迴歸線上,夏季多吹西南季風、氣溫高,雲層較低且容易形成對流作用,因此五月到九月容易形成雷陣雨,加上颱風與西南氣流的旺盛,常會降下大量雨水。颱風的發生頻率集中在七、八、九月最多,常使嘉義市遭受強風、暴雨,導致常有淹水與風災(路樹倒塌、停電、招牌掉落等)災情。

(二)歷史災情

依據歷史災情顯示,東區之後湖里、荖藤里、興村里、後庄里及西區湖內里、北湖里、香湖里等地區之淹水高度都曾達1公尺(含)以上;風災災情則遍布各里,主要以路樹倒塌以及區域停電等災情數量較為嚴重。

地震災害環境背景介紹

(一)嘉義市鄰近的地質斷層包括梅山斷層、九芎坑斷層、大尖山與觸口斷層、及木屐寮斷層等五條活動斷層,雖然嘉義市並未落在斷層帶上,但是發生地震次數頻繁,屬台灣西部密集發生區域,故劃設有嘉義地震密集帶。在過去的災害紀錄中,地震活動頻繁,所帶來的災害影響也甚大。

(二)歷史災情

根據歷史資料的分析研究,在過去百年內的地震中,共有多次歷史災害性地震在嘉義市附近,這些災害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房屋損失或二次火災。因此對於潛在地震的威脅,不可忽視。

坡地災害環境背景介紹

(一)嘉義市之坡地主要集中於東區之蘭潭水庫附近,目前尚未有被公告為土石流潛勢的溪流。依據歷史資料顯示,轄區內並無重大坡地災害紀錄,主要的坡地災害潛勢為順向坡,岩屑崩滑次之,惟這些潛在坡地災害影響範圍並無保全對象。

(二)歷史災情

2009年8 月8 日莫拉克颱風侵台期間造成中南部嚴重淹水及土石流災害。嘉義市則僅有零星坡地災害,計有大雅路二段386 巷擋土牆塌陷、蘭潭週邊崇仁專校附近、蘭潭週邊二漢坡登山步道路口前河岸崩塌與小規模淺層崩塌及土砂流出等災情,其中大雅路二段386 巷擋土牆塌陷研判與排水涵管設計不當有關,崇仁專校附近蘭潭環潭公路則有潛在崩塌之虞。

毒化物災害環境背景介紹

(一)嘉義市之都市土地劃設為工業區之土地共計248.38公頃,佔全市面積的4.14%,實際使用面積為147.59公頃,於轄內現有存放列管毒性化學物計有35處,其中大多數為學校或醫院等單位,毒化物貯存量較小,另有少數廠家使用量較大,但皆未達大量列管基準。

(二)歷史災情

轄內尚無發生毒化災害事故。

生物病原災害環境背景介紹

造成疾病的原因可分三大因素,其一為物理性因素,二為化學性因素,三為生物性因素。物理性與化學性因素可藉由防護與消除毒性物質之暴露來加以控制,然而生物性因素會因病原微生物之繁殖、蔓延,及藉由其他媒介生物或空氣、水以及動物間的接觸傳播、感染源的移動及環境因素等,而造成大規模疫病發生。引起大規模疫病發生的病原微生物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真菌、原蟲、寄生蟲、蛋白質等。這些病原體的生物學特性不同,引起病變的機制不同,侵襲的器官也不同,所造成的疾病大不相同,當然其防治措施亦不同。「生物病原」所造成之災害主要特性為:

一、生物病原可能造成民眾受感染產生發燒、休克、呼吸困難、噁心、嘔吐、腹瀉、黃膽、出血、麻痺、昏迷等症狀,可造成社區因相互傳染出現大量民眾罹病或死亡,癱瘓社區醫療及公共衛生體系,也會因跨越國界傳播,形成全球大流行,造成人類浩劫。

二、生物病原可能造成環境受到污染,生物大量死亡,空氣、食物及飲水無法使用,病媒、儲主動物及感染性廢棄物清理困難,影響民生物資供應,社會引起恐慌及經濟衰退。

三、生物病原災害因不同傳染途徑、發病過程及隔離措施,採取的防制措施需求遽增,防疫專業人員必須照顧大量病患、醫療設施大量收治及運送所有病患,藥物、疫苗、防護裝備與消毒藥劑生產製造量須迅速提供需求地區,大量居民需安置、照護及健康接觸者需要合適庇護及隔離場所。

四、由於生物病原災害發生時機及範圍無法預測,病原體難以即時偵測及檢驗,傳染途徑不易發現與阻斷,容易造成大量民眾傷亡或恐慌,社會秩序混亂,也會因環境受生物病原污染而無法復原。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造成生態系統改變,導致生物病原以基因體突變或重組等演化方式來適應生態系統,如腸病毒、H1N1、H7N9、登革熱等,其中登革熱幾乎每年都有災例發生,於去(104)年台灣南部更是爆發嚴重之登革熱災情。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並且依據不同的血清型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如果患者感染到某一型的登革病毒,就會對那一型的病毒具有終身免疫,但是對於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僅具有短暫的免疫力(通常約為2-9個月之間),過了這段期間以後,還是有可能再感染其他型別。例如以前曾得到過第Ⅰ型登革熱,雖不會再得到第Ⅰ型登革熱,但之後仍有可能還會得到第Ⅱ、Ⅲ、Ⅳ型等三型的登革熱。

臨床上重複感染不同型登革病毒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自104年至106年12月止,嘉義市東區共有19例、西區共有20例,對於嘉義市來說是個不得輕忽的潛在災害。

旱災環境背景介紹

旱災災害係指降雨量、河川水量、地下水、水庫蓄水等水文水量減少時,因缺水對生物、環境、社會、民生及產業造成直接與間接影響所帶來之損失。直接影響如危及生物生命,農糧產量減少,森林、綠地範圍縮減,環境水質、空氣、衛生惡化,消防風險提高等,間接影響如食物減少、物價上揚、產業收入降低、生活品質降低等。

臺灣地區河川源短流急,水源貯蓄不易,降雨時空分布不均,豐水時期大雨造成河川流量驟增,而且在短時間內入海,經常在河川沿岸低漥地帶或都會區排水不良處釀成水災,枯水時期則因水源短缺,調配不易,如再遭逢旱梅影響,經常發生缺水窘境。另一方面,由於既有蓄水設施抗旱能力不足,集水區上游濫墾濫伐,大肆破壞林相,土地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水土保持不良,大雨沖刷的土石淤積水庫底部減少水庫蓄水容量,連帶降低水庫貯蓄調配水源的功能。近年來工商業發達,人口快速成長,生活及工業用水增加,在新水源開發困難且既有水源供應不及需求之前提下,枯水時期水源調度與移用措施益發彰顯其重要性,近年曾發生旱災事件如下:

一、91年春夏交接期間

於91年春夏交接之時所發生的嚴重乾旱係由於枯水期河川異常乾枯,加上4、5月梅雨季節並無有效降雨適時補充河川及水庫水源,因此供應各標的用水均產生吃緊現象,尤以農業用水為甚,以致接續實施分區輪流供水、稻田休耕等抗旱措施,部分地區農民不滿休耕補償措施,甚至發生農民擅自築壩攔水、擅開水閘門及關閉水庫進水閘門之搶水風波。一連串的抗旱行動,總算在7月雷馬遜及娜克莉颱風為台灣地區帶來豐沛的雨量後,艱鉅的完成救旱工作。

二、103年9月至104年5月初

由於103年下半年颱風季的侵臺颱風較氣候值偏少(中央氣象局,2014),只有麥德姆與鳳凰颱風兩個,缺乏颱風的降雨貢獻,導致水庫蓄水量不足,又因104年的春季降雨不如預期,全臺主要水庫蓄水量均較歷年同期低,其嚴峻程度遍及農、工、民生,而嘉義市也實施第二階段限水,所幸五月初的四波鋒面通過臺灣,帶來豐沛雨量,各水庫集水區均有顯著降雨,水庫蓄水量逐漸提升,歷時九個月之旱災應變受惠於五月上旬的降雨終於結束。此次乾旱持續時間久,影響範圍廣,但旱象的宣告解除卻只需時不到一個月的四波的梅雨鋒面。顯示臺灣地區的季節更迭重要性。由此可見若能掌握季節的時序,準確預報,將有助於水資源的調度措施。(2015乾旱事件分析,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權責單位視水庫水位及未來降雨量情況,評估旱象將影響正常供水時,應陳報市府作為啟動應變處置之決策,另應參考經濟部「自來水停止及限制供水執行要點」各階段實施用水調度及供應措施,視需要由嘉義市政府、自來水公司、水利署等單位參與討論。嘉義市於旱災期間實施不同程度之減量供水或分區供水措施如下:

(一)第一階段: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

(二)第二階段:

1.停供次要民生用水包括噴水池、沖洗街道、水溝與大廈外牆、試放消防栓、露天屋頂放流及其他不急需之用水。

2.減供用水量每月超過一千度大用水戶之用水。

(三)第三階段:分區輪流或全區定時停水。

(四)第四階段:依區內用水狀況定時供水,其優先次序如下:

1.居民維生用水。

2.醫療用水。

3.國防事業用水。

4.工商事業用水。

5.其他用水。

除上述限水決策外,亦由嘉義市政府依權責執行節水宣導工作,如103年由工務處函發予各局處、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單位配合節水宣導作業,並請教育處轉知轄管中小學、幼兒園,未來仍將依旱災輕重配合中央主管機關暨相關供水單位(如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嘉南農田水利會等)宣導執行節水政策。此外,106年初各地區降雨量偏少,春節零星降雨未帶來足夠水量,各地區水庫蓄水逐漸下降,因此工務處已於2月中旬函文予各局處協助加強節約用水宣導,另消防局為因應乾旱時期,於3月上旬特別編排勤務,前往轄內水源缺乏地區實施搶救演練。